2022-03-22 14:31:23 自学考试网 文章来源:华图教育
*资料包涵盖但不限于以上内容
保存小程序码至
手机进行扫码
【导读】华图自学考试频道同步华图教育发布:2022年4月自考古代汉语模拟试题及答案,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!更多资讯请关注华图上学微信公众号(gh_77568f84fe68),欢迎大家电话咨询:17110152870 咨询自考报考问题。
★预留信息 学历提升报考问题免费咨询★
距离2022年4月自学考试开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,许多考生正在复习备考中,华图自考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2022年4月自考古代汉语模拟试题及答案,供各位考生参考。
2022年4月自考古代汉语模拟试题及答案
1、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哪些用的是本字,哪些用的是通假字,并说明如何区分本字和通假字。
(1)陽貨欲見孔子,孔子不见,歸孔子豚。
(2)長鋏歸來乎!出無車。
(3)沛公已去,閒至軍中。
(4)武既至海上,廩食不至,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。
答 :(2)和(3)用的是本字;(1)和(4)用的是通假字。
本字是据词义而造的,是形义统一的。“歸”本义是“女子出嫁”,引申为归来。(2)中的 “歸”是“归来”义,用的是本字。“去”本义是“离开”,(3)中的“去”是“离开”义,用的是本字。
通假字是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。(1)中的“歸“是“馈赠”的意思,本字是“馈” 。(4)
中的“去”是“藏”的意思,本字是“弆”。
2、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异体关系还是通假关系,并说明辨别这两种字际关 系的依据。
(1)故饑歲之春,幼弟不饟(餉);穰歲之秋,疏客必食。
(2)齊桓任戰而伯(霸)天下。
(3)沛公不勝桮(杯)杓,不能辭。
(4)餞于郊衢,撫(拊)節悲歌,聲振林木,響遏行雲。
答 :(1)饟与餉、(3)桮与杯是异体关系;
(2)伯与霸、(4)撫与拊是通假关系。
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,只是形体不同的字为异体关系。
读音相同或相近,意义不同,在使用中可以通用的字为通假关系。
1、分析下列各组异体字在构造方面的差异。
啗一啖棄一弃泪一淚謌一歌迹一蹟达一達
答 :啗—啖:义符相同,声符不同; 棄—弃:同为会意,义符不同;
泪—淚:造字方法不同,“泪”属于会意,“淚”属于形声;謌—歌:义符不同,声符相同;
迹—蹟:义符不同,声符不同;
达—遠:义符相同,声符不同。
2、结合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,说明什么是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。
(1) 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,三日不朝。 (2)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。 (3)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。(4)舉儉力孝弟,罰偷窳,而惰民惡之。
答 :异词同字是指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。如(1)中的“歸”义为“赠送”,(2)中的“歸”义为“回家”,属于异词同字。
异字同词是指一个词有不止一个字来记录。如(3)、(4)中的“悌”“弟”,都表示“孝悌”
义,属于异字同词。
1、以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为例,说明如何从意义的角度辨别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还是复合词。
(1)A.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 B.且陛下春秋高,法令無常。
(2)A.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,辱收寡君。B.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爲?
答 :(1)中,A 句的“春秋”指春天和秋天,是两个单音词连用; B 句的“春秋”指年龄,是一个复合词。
(2)中,A 句的“社稷”指土地神和五谷神,是两个单音词连用; B 句的“社稷”指国家, 是一个复合词。
辨别依据:(1)(2)中的 B 句,两个单音词的意义不再是其原义的简单相加,而是有了专
指义,所以是复合词。
2、按照两个音节的语音关系给下面的联绵词分类,并据以说明各类联绵词的语音特点。 窈窕 仓促 流连 从容 逍遥 蹉跎 犹豫 参差
分类:
答 :(1)双声联绵词:仓促 流连 犹豫 参差
(2)叠韵联绵词:窈窕 从容 逍遥 蹉跎
语音特点:双声联绵词的语音特点是两个音节(古音)声母相同。
叠韵联绵词的语音特点是两个音节(古音)韵相同。
1、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,并归纳它们所体现的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。(1)獻魚者曰:“天暑市遠,賣之不售,思欲棄之,不若獻之。”
(2)將軍者,國之爪牙也。
(3)秋水時至,百川灌河。
答 :(1)售:卖出。古代“售”强调卖的结果。现代汉语中,“售”只是表示卖这个动作。属于词义特点的变化。
(2)爪牙:武将、猛士。古代“爪牙”指捍卫国家的“武将”“猛士”,现代汉语中指“帮凶”“走狗”。古代是褒义词,现代是贬义词。属于色彩褒贬的变化。
河:黄河。古代“河”指黄河,后来泛指河流。属于表义范围的变化。
2、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,指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,并据此说明怎样确定字的本义与引申义。
(1)發:A.一發飲羽,狼失聲而逋。B.秦王發圖,圖窮而匕首見。
(2)解:A.胡虜益解。B.及入,宰夫將解黿。
(3)道:A.民扶老攜幼,迎君道中。B.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必古。
答 :(1)A.射箭,本义。 B.打开,引申义。
(2)A.松懈,引申义。 B.分解、解剖,本义。
(3)A.道路,本义。 B.政令措施,引申义。
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义项,与字形的关系密切。
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出来的,与字形的关系相对疏远。
1、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,并归纳词的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类型。
(1)A.叔孫戴伯帥師會诸侯之師侵陳。B.宋人背北杏之會。
(2)A.酌以大斗,以祈黄耈。B.維北有斗,不可以挹酒漿。
答 :(1)A.会合;B.盟会。联系类型:动静关系。
(2)A.酌酒的器皿;B.斗星。联系类型:相似关系。
2、解释下列句中“防”的意义,并归纳“防”的词义引申脉络。
(2)視俗而施教,察失而立防。
(3)吾聞忠善以損怨,不聞作威以防怨。
(4)夫民心之慍也,若防大川焉,潰而所犯必大矣。
(5)以防止水。
答 :(1)规范、标准
(2)禁阻、防止
(3)堵塞
(4)堤坝
“防”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引申脉络是:堤坝一堵塞一禁阻、防止一规范、标准
1、解释(1)(2)(3)句中“發”的意义,并在(4)(5)(6)句加下划线的词中指出与之对应的同义词。
(1)文王發政施仁,必先斯四者。發:
(2)使桓公發倉困而赐貧窮。發:
(3)王何不發將而擊之?發:
(4)令宣之日,軍門啟而虜自潰矣。
(5)制禮作樂,頒度量,而天下大服。
(6)遣使者黄金千斤,車百乘,往聘孟嘗君。
答 :(1)發:颁布。与(5)“颁”同义。
(2)發:打开。与(4)“启”同义。
發:派遣。与(6)“遣”同义。
2、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,并据以说明各组词之间的差异属于同义词理性意义差异的哪 种情况。
(1)家有常業,雖飢不餓。
(2)賓客主恭,祭祀主敬。
(3)①乘彼垝垣,以望復關。②失時不雨,民且狼顧。
答 :(1)饥: 吃不饱,腹中空;餓:没有饭吃,或长时间没有进食。差异: 程度轻重不同。
(2)恭:外表有礼貌; 敬:内心尊敬。差异:侧重点不同。
①望: 向远处看;②顧:回头看。差异:性状情态不同。
1、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,并分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。
(1)①失時不雨,民且狼顧。②相如持其璧睨柱,欲以擊柱。
(2)父命呼,唯而不諾。
答 :(1)顧:回头看。睨:斜着看。差异类型:性状情态不同。
(2)唯:答应,用于应答地位、辈份高的人。诺:答应,用于应答地位、辈份相同或低于自己的人。差异类型:情感色彩不同。(或适用对象不同)
2、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意义,并据以说明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不同。
(1)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。
(2)戰於長勺,公將鼓之。
(3)七年視論學取友,謂之小成。
(4)工師得大木,則王喜;匠人斫而小之,則王怒
答 :(1)鼓:名词,一种乐器
(2)鼓:动词,击鼓
(3)小:形容词,“大”的反义词
分析题答案:
(4)小:形容词的使动用法,使……变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不同在于:
词的活用是临时的用法,活用后的用法不是词的固有语法属性;兼类则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,并且这些语法功能已经是固定的,不是临时的。例如:(3)中的 “小”是固有的用法。(4)中的“小”是词类活用。 (1)中的“鼓”是名词,(2)中的“鼓”
是动词,属于词的兼类。
1、结合下列句子,说明如何利用語法结构判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。
(1)世之所高,莫若黄帝。
(2)既來之,則安之
(3)以正君臣, 以篤父子。
(4)强本而節用,則天不能貧。
答 :(1)形容词放在“所”字后面,一般活用为动词,如“所高” 。
(2)形容词后面加代词,一般活用为动词,如“安之” 。
(3)形容词后面加名词或名词短语,又不能构成修饰关系,一般活用为动词,如“正君臣” 。
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,一般活用为动词,如“能贫”。
2、结合下列例句,说明古代汉语,普通名词做状语的主要类型。
(1)童子隅坐而執燭。
(2)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。
(3)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。
(4)家人车载欲往就医。
答 :(1)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或处所,有“在……”“到……”“由……”等意思。隅,名词作状语,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。
(2)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,有“把……当作……” “像对待……一样的”等意思。客, 名词作状语,把……当作客人对待。
(3)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,多用比喻的方式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,有“像……一样的” “像……似的”等意思。蚁,名词作状语,像蚂蚁一样。
(4)表示动作进行时所用的工具和依据,有“用……”或“拿……”等意思。车,名词作状语,
用车……。
1、指出下列句中的名量表示法,并归纳类型。
(1)今之爲仁者,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。
(2)此六君子者,未有不謹於禮者也。
(3)此車一人殿之,可以集事。
(4)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,齎金百斤,車馬十駟。
(5)翼日戊午,乃社於新邑,牛一、羊一、豕一
(6)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,再拜獻大王足下;玉斗一雙,再拜奉大將軍足下。
答 :(1)数词+量词+名词。如例 1。
(2)数词+名词。如例 2、例 3。
(3)名词+数词。如例 5。
名词+数词+量词。如例 4、例 6。
2、结合下列例句,辨析“者”字词组和“所”字词组的异同。
(1)學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
(2)得其心有道;所欲與之聚之,所惡勿施,爾也。
答 :(1)相同之处:“者”字词组与“所”字词组都是偏正关系的名词词组。如“學者”是指学习的人,“所欲”是指想要的东西。
(2)不同之处:
①从语序看,“者”字词组是前偏后正,“所”字词组是前正后偏。如“學者”中“者”是正, “學”是偏,前偏后正:“所欲”中“所”是正,“欲”是偏,前正后偏。
②从语义看,“者”字词组中的“者”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施事,如 “教者”是指教别人
学习的人;“所”字词组中的“所”用在动词前;表示动作的受事,如“所恶”是指厌恶的东西。
根据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“於”,归纳介词“於”的主要用法,并将例子归到各类用法的后面。
(1)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於真子。
(2)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。
(3)苛政猛於虎也。
(4)趙氏求救於齊。
(5)子於是日哭,則不歌。
(6)臣之客欲有求於臣,皆以美於徐公。
(7)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。
(8)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。
答 :
1、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、时间等。如(2)(5);
2、用在被动句中;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。如(1)(7);
3、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。如(4)(8);
4、引进比较的对象。如(3)(6)。
根据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连词“之”的用例,归纳总结连词“之”的用法和特点,要求结合具体句例说明。
(1)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。
(2)民之有口也,猶土之有山川也。
(3)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。
(4)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
(5)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。
(6)晋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,晋人伐諸蒲城。
(7)此天之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
(8)雖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
答 :
(1)连词“之”连接定语和中心语,如③⑤
(2)连词“之”连接主语和谓语,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。这种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(②前“之”),宾语(①、②后“之”),判断句谓语(⑦),表示时间的状语(⑥)。
连词“之”连接主语和谓语,使主谓结构充当复句的分句,如④⑧
1、结合下列例句,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。
(1)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。
(2)卻克傷於矢,流血及屨。
(3)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,必爲湯武笑矣。
(4)禰衡被魏武滴爲鼓吏。
答 :①用介词“于”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。如例(2)。
②用介词“为”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。如例(3)。
③用助动词“见”位于动词前的被动句式,“见……於……”式。如例(1)。
④“被”字句。如例(4)。
2、归纳下列句中宾语前置的类型,并说明每种类型宾语前置的条件。
(1)日月逝矣,歲不我與。
(2)孟嘗君曰:“客何好?”曰:“客無好也。”
(3)前世不同教,何古之法?
(4)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。
(5)無乃爾是過與?
答 :第一类:(1)中的“歲不我與”,(4)中的“我未之見”;在否定句中,如果宾语是代词,常位于动词前。
第二类:(2)中的“客何好”;在疑问句中,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,一般位于动词前。第三类:(3)中的“何古之法”,(5)中的“爾是過”;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。
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成分,并据以归纳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省略的几种类型。
(1)居有頃,倚柱彈其劍。
(2)豎子不足與謀。
(3)人皆有兄弟,我獨無。
(4)宜子骤諫,公患之,使鉏麑賊之。
(5)王奪鄭伯政,鄭伯不朝。
(6)赐也,始可與言《詩》已矣。
答 :
(1)(馮諼)倚柱彈其劍。
(2)豎子不足與(之)謀。
(3)我獨無(兄弟)。
(4)(公)使鉏麑贼之。
(5)鄭伯不朝(王)。
(6)始可與(之) 言《詩》已矣。
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主要有三种情况:
1、省略主语,如(1) (4)
2、省略动词宾语,如(3)(5)
3、省略介词宾语,如(2)(6)
↓↓↓↓2022年全国自学考试相关推荐↓↓↓↓ | |||
2022自考 报考指南 |
2022自考 备考资料 |
2022自考 公告解读 |
2022自考 咨询答疑 |
相关内容推荐:
2022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报名公告汇总
2022年10月各省自考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
2022年10月自考备考复习模拟题汇总
2022年全国自考考试时间及课程安排汇总
2022年10月全国自考准考证打印入口汇总
微信公众号
自考备考群